
業界資訊
電機制造成本上升,電機企業困局的反思
從2016年9月起,負增長了長達四年半之久的PPI(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)終于出現逆轉,這標志著中國工業領域全面的漲價潮正式開啟!
從能源、原材料產業上游到中游制造業,再到下游的應用行業,席卷全國的漲價潮逐步形成并拔高。這對以硅鋼、鑄鐵、銅、鋁合金、稀土等為制造原材的電機行業,影響不容小覷:鋼材價格上浮,導致轉子成本上升百分之二十以上;鋁材價格上漲,散熱器成本上浮百分之二十左右;電機成本價格上漲4-5%。加之運輸成本、人力成本的助推,電機整機成本已在以看得見的速度增長。
這一切若是發生在電機行業10年黃金發展期,則完全不成問題,因為高速增長的市場需求完全可以消化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。但是,此次工業領域的全面漲價并非經濟好轉催生,而是因為各種政策和經濟因素共同作用下的被動上漲,在國內外市場并沒有明顯好轉的當下,對企業來事,實在是甚有壓力。
與此同時,因去產能引起的燃料、原材料漲價,并不僅僅是對電機成本帶來影響,更重要的是,這些行業既是電機的上游原料供應商,又是電機下游的重要應用領域。限產、減產、停產將直接影響到電機在這些市場上的銷量和售后服務業務,而且,供給側改革的威力顯然不止這些。因能源、原材料以及環保成本的大幅提升,以及人力成本和政策限制,還會有大量制造、加工企業萎靡和退出,這將進一步縮減電機的市場空間。
在成本上升,市場下滑雙重因素擠壓下,電機行業原本就不厚的利潤空間受到嚴重威脅。在低價競爭、供大于求,單純提價市場不買賬的情況下,大家是繼續拼價格,還是壓縮成本?俗話說,一分價錢一分貨。若是繼續壓縮供應商的價格,在成本大幅上漲的情況下,企業提供的產品質量下降恐怕將成為必然。
當然,電機行業存在的問題由來已久,如何做好品質,而不被質量打倒?這是我們在成本上升,遇到利潤困境時必須要考慮的問題,而不僅僅是企業短期利潤!下一步,如果為了生存,難免有很多企業又會開始拼價格,那么,請深思,這其間有多少長久價值“利潤”是被我們自己毀掉的?!這值得反思!
標簽:   電機 成本 價格